配资咨询 春秋战国是什么朝代,分界线是哪一年,名称又是如何而来?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驶向历史的长河,探索春秋与战国的分界之谜配资咨询,揭开这段波澜壮阔的往事。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极为复杂而又辉煌的时期。历史学家通常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五百五十年,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在朝代划分上,这一时期隶属于周朝的东周阶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东周的存在早于战国的终结,因此战国时期并不完全与东周重合。那么问题来了:春秋与战国之间的分界线到底在哪一年?为何史家们的观点始终存在分歧?今天,船长就为大家娓娓道来。
一、春秋与战国的更替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由于废长立幼,周幽王引发了岳父申侯的不满。申侯竟联合西北的犬戎部族进攻镐京,最终导致幽王与太子伯服被杀。随后,申侯拥立外孙姬宜臼为王,这就是周平王。由于镐京已经残破不堪,再加上犬戎的威胁逼近,周平王不得不在公元前770年,在诸侯护送下迁都洛邑。从此,周朝进入“东周”时代。也正因为王权衰微、诸侯割据,春秋时期由此拉开序幕。
展开剩余75%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成为主旋律,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等五位霸主,即“春秋五霸”。他们中有的辅佐周室以彰显正统,有的则僭越称王,直接与天子比肩,这也折射出东周王室权威的不断下滑。随着时间推移,到公元前5世纪,历经三百余年的征伐,弱小的诸侯国逐渐消亡,只剩下楚、燕、秦、韩、赵、魏、齐七个强国,这就是后世熟知的“战国七雄”。自此,争霸转为兼并,战争愈加激烈,战国时期由此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到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秦昭襄王派兵攻入洛邑,俘虏周赧王,东周王朝彻底灭亡。然而战国并未立刻结束,直至秦始皇于前221年横扫六国,建立统一帝国,这段血火交织的历史才画上终点。因此,从前256年至前221年这三十五年间,虽然属于战国,却已经与东周无关。
二、分界的争议
关于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史学界始终没有完全统一的结论。最常见的两种说法分别源自《史记》和《资治通鉴》:
- 《史记》的说法:司马迁认为,春秋结束在周敬王去世之年(前476年),而战国的开端则是其继任者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这是因为司马迁强调天子正统,认为周王的更替代表了历史阶段的划分。
- 《资治通鉴》的说法:司马光更注重历史事件对格局的改变,因此主张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晋国“三家分晋”为界。当时韩、赵、魏三卿逼迫周天子正式承认他们为诸侯,这一举动严重侵犯了王室的权威,意味着战国局面的真正开启。
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提出如“三家灭智”(前453年)、“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年)等分界标准,但影响力远不如前两种观点。
三、名称的由来
“春秋”一名源于孔子所修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它以鲁国为纪年主体,记述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虽以鲁国为中心,却涵盖了整个中原地区的动荡。
“战国”一词则出自西汉刘向整理的《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记录了从晋阳之战(前455年)到高渐离刺杀秦始皇失败(前221年)之间235年的历史。书中不仅记载了战国七雄,还包括东周、西周、宋、卫、中山等重要诸侯国,充分展现了群雄并起、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
综上所述,春秋与战国并非泾渭分明的一刀切,而是在历史大潮中逐步过渡。无论采用哪种分界标准,这五百五十年的历史都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最为壮丽而深刻的篇章。
---
要不要我再帮你把这篇文章优化成一篇更口语化的历史讲解稿配资咨询,就像你在“鹦鹉螺号”上亲自给观众讲故事那样?
发布于:天津市贝格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配资咨询 天源迪科对外担保及对子公司的担保余额达18.45亿元
- 下一篇:没有了